走進千年陶都宜興,探訪紫砂民間技藝的當代傳承
發布時間:2023-05-29 16:48:1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趙菊 | 責任編輯:喬沐宜興紫砂陶藝是指分布于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一種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因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享譽世界藝林。紫砂陶藝術起源于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
宜興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藝和器皿造型、雕塑、繪畫、書法、文學、金石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并以其獨特的原料材質,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和百態千姿的造型藝術,在工藝美術苑林中獨樹一幟、經久不衰。2006年5月,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江南宜興的傳統工藝,紫砂陶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其特殊的泥料、獨特的工藝、規定的造型,使紫砂的創作空間非常局限。但正是在這有限的創作空間里,宜興人創造出了精湛的紫砂藝術,濃縮著中華文化的精髓,贏得了世人的青睞。
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紫砂藝術以時代精神,展現出紫砂的無窮魅力,是當今每一位紫砂工藝家面臨的課題。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師徐群新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在30多年的紫砂藝術生涯中,潛心制壺、悉心刻繪,并基于對紫砂藝術的長期實踐和深刻理解,將豐富的想象力和傳統民族文化傾注在作品的創作之中。由他手工創作出來的紫砂壺作品,展現出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更增添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徐群新,和記坊創始人,現為國家一級技師、國家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客座教授,作品多次斬獲國家級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他告訴記者,由于紫砂具有特殊性,需要紫砂藝人們用手來完成一把一把的創作,短則幾日,長則數十日,在日復一日的埋頭創作中傾注全部的心血;一件紫砂工藝品的成功,要經過十到幾十道復雜的成型工序,稍不當心,辛苦就會付諸東流。所以,紫砂藝人們通常是晚上靜心創作,為的就是能夠全身心投入,一氣呵成,將對紫砂的深情與感悟傾注在作品的創作之中,將紫砂藝術推向更臻完美的境界。
胡朝君,高級工藝美術師、宜興紫砂陶優秀傳承人、江蘇省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宜興市政協委員、宜興民進紫砂文化聯誼會常務理事、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宜興開放大學客座教授,作品分別被中國美術館、北京恭王府、天津、湖北、無錫、宜興等博物館永久收藏,深受藏家好評。胡朝君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鳴先生,自90年代從事紫砂藝術以來,經歷了紫砂行業幾次發展變革。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島內掀起紫砂熱,宜興紫砂壺市場一路上揚,紫砂行業從業者的社會地位開始與日俱增;進入新千年以后,國內市場開始爆發,尤其是紫砂收藏熱促使從業人員出現幾何級數的增長;時至今日,紫砂全產業鏈條上的從業人員已經發展到了15萬多人。而如何突破當前紫砂行業發展的瓶頸,是全體紫砂從業人員面前的一大難題。
胡朝君認為,一名紫砂陶藝者想要獲得長遠發展,光有對紫砂的熱愛是遠遠不夠的,除了最基礎的理論藝術學習外,還要經歷至少五六年的紫砂制陶技藝基礎練習,從傳統的技藝流程、器物造型、刻繪裝飾到不斷注入自己的創作靈感和藝術理念,創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生命力的紫砂陶藝珍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持之以恒,甘于寂寞、勤于感悟,才能不斷提升藝術創作水準,賦予紫砂以時代精神,創作出兼具實用和藝術鑒賞雙重特色的陶藝作品。
紫砂藝術既要有創作與工藝的精度,又要有傳承與文化的深度,更要有適應時代審美的力量。在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金石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客座教授夏俊看來,一把紫砂壺除了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給賞壺人帶來更多美的享受。紫砂藝術以其紫砂礦泥的唯一性、制作技藝的獨特性和文化內涵的豐富性,擁有其無可替代的獨特地位,成為中國向世界表達自己獨特世界觀及東方審美的重要藝術載體。
多年來,夏俊潛心研究陶藝歷史、造型藝術、美術理論,并將從中國詩詞、書畫等意象性作品中捕捉到的創作靈感融會貫通到紫砂工藝創作之中,與多位陶藝大師共同探討如何將紫砂文化和傳統工匠精神更好地一脈相承,在充分汲取紫砂傳統優秀基因的基礎上大膽前行,開辟出一條與紫砂藝人聯袂合作的創新之路。
立足宜興豐富的紫砂生態,夏俊將紫砂拓印技藝不斷發揚光大。紫砂拓印,包括全形拓、陶刻作品平面拓,以墨拓為主要手段,結合素描、繪畫、剪紙、刻紙等技術,將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制在紙面上,然后根據需求進行題跋、配書法、繪畫等,最后進行裝裱。紫砂拓印綜合了紫砂器形之美、陶刻金石之味、書畫文人氣息,尤其是名家名作的拓印,除了藝術價值,還在于其對珍貴資料完整保存的研究價值。它能夠清晰、真實、生動地再現原作的神韻,使立體的紫砂藝術,在平面上延展多樣的藝術魅力與價值。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紫砂文化和工藝精髓,夏俊將自己多年來對紫砂工藝理論體系及中國書法、繪畫、雕刻、拓印等技藝的獨特感悟傾囊傳授給學生,為古老的紫砂工藝融入新的生機。在他的藝術熏染下,很多學生漸漸感悟到中國文化和東方精神的勃勃生機和藝術魅力,創作出的紫砂壺、紫砂雕塑、紫砂文玩雜件等作品多次獲獎,致力于成為紫砂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
這是宜興紫砂藝術師帶徒世代相傳的一個縮影。紫砂文化經過不斷地承襲與發展,交流與碰撞,將紫砂藝術推向更臻完美的境界。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建工學院院長佘澤峰院長認為,宜興現代制陶技藝的發展方興未艾,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關于紫砂器型的設計,以前是從古代一些實用器陶罐或宮廷禮器、酒器、青銅器中獲得創作靈感,而當代的陶藝人通過不斷融入新的設計理念,使得其形制變化越來越多,表達方式也多種多樣,顯示中國文化和東方精神的勃勃生機和藝術魅力。
紫砂永遠是宜興千年文化沉淀的瑰寶,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間、技藝特征、衍生譜系、傳統文化內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現良好的狀態。宜興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傳承人等形成共識,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更好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技藝。近年來,宜興針對紫砂陶藝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傳承機制,加強“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傳承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傳承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探索傳承人才的培養途徑,加大對紫砂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
除了對于紫砂傳承人才的培養之外,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還積極利用專業學科優勢,進行社會實踐服務,成為地方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力軍。近年來,學校十分重視校企合作,如和江蘇中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建設“中超利永紫砂文化產業學院”,以“紫砂文化”為紐帶在電子商務、旅游管理、平面設計、市場營銷等專業方向開展全產業鏈人才培養的合作。
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范華告訴記者,近年來,學校在產教融合發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社會效應。學校根據中小微企業具體需求修改人才培養方案,與相關企業聯合開設綜合實踐課程,培養中小微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術技能人才,深受企業歡迎。目前學校與10家行業領軍企業達成合作,成立了28個特色教師工作室,緊跟行業、產業、企業的變化要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破解職業院校和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人才供給不平衡,以人才培養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實現產教融合、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共贏。(圖文/趙菊)